有一天中午吃飯,順便看一下舊報紙,突然之間斗大的幾個字 「國三生活,不是念書,就是被念」映入眼簾,原來有一個國三的學生 上課上到一半不見了,全校緊急搜尋,最後在樓頂的水塔旁找到他。
這個學生說,自從升上國三,每天不停的考試與念書 ,已經疲乏得像機器人一樣了;回到家還不能放鬆,如果稍微休息一下 ,父母就念,連吃飯時看個電視也會被念,他覺得每天都是念書 、考試、挨罵,這無止境的循環使他很煩、很累,所以想去找解脫。
我看了非常難過,這種日子的確沒什麼意義,不能怪孩子輕生 ,問題是,有必要讓孩子過得這樣生不如死嗎?
我們先不談教育制度,因為這是我們升斗小民無能為力的地方 ,但是回到家來,父母的態度就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 ,為人父母的眼光一定要遠一點,現在考試成績十年後一點意義也沒有 。
孩子如果在學校受到挫折,回到家裡,父母一定要支持他。
耶魯大學醫學院基因的研究發現,即使身上遺傳到兩個有缺陷的基因 、容易罹患憂鬱症,但是只要有大人的關懷,讓孩子感到自己在別人心 中還有一點價值,憂鬱症就比較不容易出現。
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一點自由的時間,隨他怎麼支配,不可以每一分鐘都 計算在內,分秒必爭,緊迫盯人,這對孩子內心的感受非常重要。
我的孩子一直都肯替我做家事——
從小學四年級開始,一直做到他離家去上大學——
重點就在我給他做事情的自由空間,只要他把工作做完 ,我不限定他怎麼做或什麼時候做。
比如早上出門前,我交代他洗衣服,下午我回來去收衣服時 ,發現有的衣服乾了,有的還是溼的,一問之下,原來他晒了一兩件後 覺得這件事很無聊,就進屋裡去打電腦,打了一陣子再出來晒個一兩件 ,所以到我下班時,雖然衣服都晒上去了,但是乾溼程度不一致。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形會很生氣,因為中國人的傳統是要孩子有始有終 ,做一件事就要從頭到尾做到完才停止,可是我想這個從頭到尾並沒有 規定中間不得停頓,只要他做完了,中間的過程應該可以有些通融。
所以我並沒有罵他,只告訴他為什麼衣服要晒太陽的原理 :晚上許多昆蟲出來覓食,會在衣服上下蛋,而大太陽的紫外線正好可 以消毒。
孩子小時候曾經看過加州大學一位昆蟲系教授去亞馬遜河採集標本時 ,被一種小蟲叮了一口,把蟲卵下到他的皮膚內,結果這位教授手臂紅 腫不消,當醫生用手術刀劃開紅腫,裡面跑出來好幾隻蛆。
這件事令兒子印象深刻,經我一講,他就覺得有道理 ,下一次他晒衣服時,就儘量在中午以前晒好。
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他便不覺得是被逼在做事。
一旦他覺得有主控權、是他自己的決定,他心中就甘願得多了。
更何況,我們自己做事情的方式也不見得就是最完美的 ,沒有必要強迫孩子完全按自己的方式去做。
孩子慢慢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稍微尊重孩子的自主性 ,如果孩子完全照著大人的方式去做、一成不變的話 ,人類怎麼會有創新出來呢?
只要目標達到了,請給孩子一點自由發揮的空間,人類的文明就是來自 不完全聽父母話的孩子的創意上!
後記:
學習成長本就是在不斷的錯誤中得到經驗教訓,重要的是父母師長是否有扮演好導正的角色及功能,告訴孩子明辨是非與思考的方法!再深再廣的期待,再多再大的鼓勵,更要適時適切的引導,否則所教導出的孩子都是有缺陷的!個人體驗以四句話提供參考,那就是
觀照於生活顯像 了悟於生活經驗 運用於生活環境 傳承於生活變遷
孩子生命的長橋 我們為人父母與師表者扮演著重要的推手,更是不可或缺的工程師!不可不慎啊!
引用於http://tw.myblog.yahoo.com/jw!WAKrvamTEx_XlgqLT8XE6g--/article?mid=2865